1、动脉瘤破裂出血症状。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临床表现为严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急剧,患者剧烈头痛,形容如“头要炸开”。频繁呕吐,大汗淋漓,体温可升高;颈强直,克氏征阳性。也可能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昏迷。部分患者出血前有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因,也有的无明显诱因或在睡眠中发病。
2、局灶症状。动眼神经麻痹常见于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和大脑后动脉的动脉瘤,表现为单侧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内收、上、下视不能,直、间接光反应消失。有时局灶症状出现在蛛网膜下腔出血之前,被视为动脉瘤出血的前兆症状,如轻微偏头痛、眼眶痛,继之出现动眼神经麻痹,此时应警惕随之而来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大脑中动脉的动脉瘤出血如形成血肿;或其他部位动脉瘤出血后,脑血管痉挛脑梗死,患者可出现偏瘫,运动性或感觉性失语。巨大动脉瘤影响到视路,患者可有视力视野障碍。
3、颅内动脉瘤有哪些危害:1、肿瘤出血:出血量少者可无症状或症状很轻。量多者表现有高颅压症状、偏瘫、失语,重者意识丧失,发生脑疝甚至突然死亡。2、脑是人体的中枢,脑部受到压迫,会影响人体各部分的正常活动,一般多见于良性肿瘤,同样也见于恶性肿瘤,肿瘤对正常的脑组织构成压迫,使局部缺血变性,导致正常功能出现障碍。3、病人由于记忆力的减退,出门经常迷路,丢失东西,年幼病人和女性病人易发生意外。而性格及行为改变者,在未确诊前,可能得不到家人,和周围同志们的理解,容易姓争执、矛盾甚至斗殴。
4、颅内动脉瘤原来危害如此之大,作为患者一定要多加的注意,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这些危害,日常要多加的休息。
1、组织学检查发现动脉瘤壁仅存一层内膜,缺乏中层平滑肌组织,弹性纤维断裂或消失。瘤壁内有炎性细胞浸润。电镜下可见瘤壁弹力板消失。巨大动脉瘤内常有血栓形成,甚至钙化,直栓分层呈”洋葱”状。动脉瘤为囊性,呈球形或浆果状.外观紫红色,瘤壁极薄,术中可见瘤内的血流旋涡。瘤顶部更为薄弱,98%的动脉瘤出血位于瘤顶。破裂的动脉瘤周围被血肿包裹,瘤顶破口处与周围组织粘连。
2、依动脉瘤位置将其分为:①颈内动脉系统动脉瘤,约占颅内动脉瘤的90%,包括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前动脉-前交通动脉瘤,中动脉动脉瘤②椎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瘤,约占颅内动脉瘤的10%,包括椎动脉瘤、基底动脉瘤和大脑后动脉瘤。 动脉瘤直径小于0.5cm属于小型,直径在0.6—1,5cm为一般型,直径在1.6—2.5cm属大型,直径大于2.5cm的为巨大型。直径小的动脉瘤出血机会较多。颅内多发性动脉瘤约占20%,以两个者多见,亦有三个以上的动脉瘤。
3、根据动脉瘤出现部位不同,可分为周围动脉瘤、腹主动脉瘤、胸腹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内脏动脉瘤等,主要表现为体表搏动性肿块、动脉瘤压迫周围神经或破裂时出现剧烈疼痛、瘤腔内血栓或斑块脱落致远端动脉栓塞产生肢体、器官缺血或坏死等。
4、不同部位的动脉瘤治疗上有所差异。主要治疗为手术治疗和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及动脉瘤栓塞。手术原则为动脉瘤切除、动脉重建。重建方法包括动脉破口修补、动脉补片抑制和动脉端端吻合术等。腔内修复术采用覆膜型人工血管内支架进行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创伤小,疗效肯定,但必须严格掌握好适应证。对于一些内脏动脉瘤可使用弹簧圈栓塞的方法使瘤体内形成血栓,避免瘤体进一步扩大破裂出血。
1.、采集病史时应注意患者的发病年龄,有无明确的诱因如排便、情绪激动等,了解患者有无脑血管畸形、多囊肾等先天性疾病,有无鼻出血,有无家族史,有无糖尿病、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有无感染和外伤史.未破裂动脉瘤的症状体征动脉瘤压迫神经引起的常见局灶性体征有:海绵窦综合征(海绵窦内颈内动脉瘤),动眼神经麻痹(后交通动脉瘤、前脉络膜动脉瘤和大脑后动脉P1段动脉瘤,前者最常见),外展神经麻痹尤其是双侧麻痹(基底动脉瘤),较巨大的Willis动脉环前半部动脉瘤还可引起视功能障碍(颈内动脉-眼动脉瘤,大脑前动脉水平段动脉瘤和前交通动脉瘤)、垂体和下丘脑功能紊乱,甚至颅内高压和偏瘫失语等。Willis动脉环后半部动脉瘤可引起头晕耳鸣、小脑及脑干体征。
2、动脉瘤破裂之前的先兆症状体征部分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可有先兆表现,如局部扩张引起的具有定位意义的视野缺损、眼外肌麻痹、局部头痛和面部痛等,少量漏血引起的全头痛、恶心、颈背痛、昏睡、畏光等,脑缺血引起的运动和感觉障碍、平衡失调、眩晕、幻视等。破裂出血引起的临床表现往往是颅内动脉瘤的首发症状,表现为突然起病,有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常合并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可因并发急性脑积水出现颅内压增高,4~7天后因继发性脑血管痉挛而使病情加重,或再出血而使病情恶化甚至死亡。具体临床表现和分级参见蛛网膜下腔出血章节。再出血的诊断再出血多发生于前次SAH的近期,尤其是头24小时内,发生率约为4%,至2周时累计约20%左右,死亡率20%~50%。在首次出血后2周左右,患者病情好转后又突然加重,出现剧烈头痛、昏迷、脑膜刺激征、腰椎穿刺发现脑脊液又有新鲜血或CT、MRI检查脑池、脑室、蛛网膜下腔又有新鲜出血等均是再出血的诊断依据。
3、CT扫描能够确定有无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内血肿及其出血范围、血肿大小和有无继发脑梗死、脑积水等情况。出血部位有助于定位动脉瘤的位置。如前交通动脉瘤,鞍上池积血较多;后交通动脉瘤与大脑中动脉侧裂段动脉瘤则侧裂池积血较多,有的伴有血肿。CT扫描能检测出较巨大的动脉瘤及其占位效应,但其特异性和敏感度不如MRI,而且在显示动脉瘤的全部及其毗邻结构方面不如MRI。MRI扫描动脉瘤瘤腔内血流在T2像中呈现黑色的流空影,瘤腔内血栓在T1像呈白色高信号影,与周围脑脊液对比明显,有助于显示血管造影阴性和未出血或出血基本吸收的疑似病例的诊断。
4、DS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标准经典检查,除病情为Hunt及Hess分级Ⅴ级者外,皆应尽早行血管造影。除拍摄正、侧位片外,必要时应加摄斜位片或颅底位片,以便更清晰显示动脉瘤颈和载瘤动脉情况。造影时行Matas试验有助于判断前交通动脉和后交通动脉的开放情况,作为术中能否暂时或永久阻断颈动脉或椎动脉的参考.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度逼近或达到了DSA的水平。其优于DSA之处在于既可显示动脉瘤瘤体、瘤颈、瘤腔的三维结构,又可显示载瘤动脉和周围血管分支的三维解剖关系,特别是巨大动脉瘤造成的血管移位或被前床突遮盖时,可显示得更为清晰.颅内动脉瘤以先天性为多,发病晚,首发症状多为颅内自发出血。如突发头痛伴一侧动眼神经麻痹者应想到本病。
1、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包括两大方面:对症治疗和病因治疗。病因治疗:介入或手术处理动脉瘤(hunt-hess 4-5级 不建议手术或介入)对症治疗:尽可能把蛛网膜下腔的血廓清,包括腰穿(动脉瘤未处理前有一定风险),开颅清除(一般在做动脉瘤夹闭时同时进行)。内科保守治疗:脱水、防止脑血管痉挛(尼膜同、*等)、高压氧、中药。
2、关于介入和开颅的问题:在目前条件下,大部分的动脉瘤都可以通过介入的办法成功治疗。只有极少数的动脉瘤因为位置、大小、与供血动脉关系等原因无法介入治疗,需开颅手术。与医师充分沟通后,签字冒一定风险,进行介入治疗后,腰穿做勤一点,每天一次(每次放30ml——前提是动脉瘤处理后)或许有机会。成功率是最不好说的问题,因为手术过程中有太多的变数。还有,这个医生的成功率是99%,不代表患者的成功率就是99%。对患者来说,如果出了意外,就是成功率0%,不出意外,就是成功率100%。
3、介入手术操作过程中,由于造影、插入微导管或填塞弹簧圈时,均可能造成动脉瘤破裂出血。如出血量少,通过药物、腰穿等处理,患者不会遗留后遗症;如出血量大,通过治疗患者可能会遗留神经功能障碍; 2、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老年患者在介入治疗过程中可能引起斑块脱落,引起脑梗死,遗留言语障碍、肢体活动障碍等后遗症。
4、由于脑动脉瘤疾病患者多数起病急,在一刹那间患者的肢体感觉、运动、语言等功能受到严重障碍,加之患者及家属对血管内介入治疗不了解,担心手术及治疗效果,介入治疗费用高,担心自己会留有后遗症,长期卧床,偏瘫,失语,而顾虑重重,因此因此护士应耐心、细致对患者介绍这种治疗方法的优点、目的及成功病例,以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的心理,加强对治疗的信心,争取在最佳时机接受介人治疗,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qubk.cn/view/73806.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