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而大多数人所熟悉的还是《封神演义》当中的那个肩负封神大业的姜子牙。但不管是真实的姜子牙还是小说的姜子牙,在后世人眼中的地位都是非常高的,甚至姜子牙还被认为是百家之祖。由此可见姜子牙的地位的确是非常高的,那为什么姜子牙会被称作是百家之祖呢?姜子牙究竟有一些什么样的贡献,他对后世的百家有什么启示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姜太公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飞熊,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韬略家,周朝开国元勋,商末周初兵学奠基人。姜子牙垂钓于渭水之滨,遇见西伯侯姬昌,拜为“太师”,尊称太公望,成为首席智囊,辅佐姬昌建立霸业。
周武王即位后,尊为“师尚父”,成为周国军事统帅,人称姜尚。辅佐武王消灭商纣,建立周朝,封为齐国国君,定都于营丘(今山东淄博临淄区),成为齐国的缔造者和齐文化的创始人(齐鲁文化最早是由齐国首任国君姜太公姜子牙和鲁国首位国君周公姬旦奠定,周公姬旦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个儿子和周武王姬发的四弟,孔子主要是继承的周公的思想,所以孔子被后世称为圣人,周公被称为元圣)。
而后姜太公辅佐周公旦执政,平定内乱,开疆扩土,建立成康之治。周康王六年,卒于镐京,长子姜伋嗣位。后世推崇备至,历代皇帝和文史典籍尊为兵家鼻祖、武圣、百家宗师。唐肃宗时期,追封为武成王,设立武庙祭祀。宋真宗时期,追谥昭烈。
姜子牙封齐建国后,相当多的时间是在镐京做周朝中央政权的“太师”,辅佐外孙周成王姬诵、重外孙周康王姬钊。他的大儿子齐丁公姜伋,也没有到临淄治理齐国,而是一直在镐京担任虎贲之职,统领着王宫卫戍部队。齐国开国后的三十余年,营丘基本上由姜太公的三儿子丘穆公镇守。
成王时期,管叔、蔡叔、霍叔“三监之乱”,淮夷、徐夷、“殷东五侯”起兵反周,姜太公父子辅助周公旦,或坐镇京都、运筹帷幄;或领兵东征、冲锋陷阵;或左右呼应,东西夹攻,迅速平定了这场叛乱,为二次安周立下了赫赫战功。再后来,周成王去世,姜子牙父子又接受了成王托孤的遗命,担负起辅佐太子的重任,后又与众臣一起扶立太子姬钊登位,史称周康王。
周康王六年,姜子牙卒于周首都镐京,岁寿139岁,子丁公姜伋继位。齐丁公姜伋继续辅佐周康王,成为仅次于首辅召公奭的次辅,并掌管周王朝的精锐部队三千虎贲,保卫丰镐。
姜子牙一生坎坷多磨而又轰轰烈烈、神秘莫测。纵观姜子牙一生的建树,无论从军事、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贡献,其中尤以军事为最,所以太史公言“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称得上兵家之鼻祖,军事之渊薮。姜子牙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全智全能的人物,也是中国文艺舞台上一位“高、大、全”的形象,还是中国神坛上一位居众神之上的神主。
作为宗教的神仙,他是武神、智神,被奉为“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护佑神灵。周朝从古公亶父起,就盼望能得到一个圣人,一位武能安邦、文能治国的贤才,来辅助周国实现灭殷兴周的任务,所以称太公为“太公望”,到武王执政时,又以“师尚父”相称,尊宠权贵无以复加。文王所命太公为“太师”,是西周王朝“三公”中的最高长官,既主军,也问政。时有“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之言,足见太公在周朝中的地位之重。
姜子牙半生寒微,择主不遇,飘游不定,但他能动心忍性,观察风云,等待时机,终遇明主,辅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兴周。周武王伐纣,太公为军师,牧野大战,灭商盛周,立了首功。周初分封,姜子牙被封为齐国君主,他治国有方,创建了泱泱大国,遗风犹存,累世相续,为后来的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础。
在唐宋以前,姜子牙被历代皇帝和历代典籍尊为兵家鼻祖、武圣,唐肃宗封姜子牙为武成王,武庙就是来源于武成王庙的简称。宋真宗时,又封姜子牙为昭烈武成王。到了元朝时期,民间对姜子牙增加了一些神话传说。到明代万历年间,许仲琳创作了《封神演义》小说,从此,姜子牙由人变成了神,并且为民间广为信奉,被民间百姓尊为“武祖、天齐至尊、光明之神、神上神、众神之神、神祖”。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qubk.cn/view/156761.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