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程是清初一代重臣,清朝开国时的规制大多出自其手,更被视为文臣之首。范文程一生历清四世,为清朝开创江山立下了不朽之功,他韬略过人,又能悟移人主,把自己的政治抱负巧妙地转变为现实,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
范文程,一个让人恨不起来的汉奸,一个道德完美的传统文人,一个被人抢了老婆不敢吭气的奴才,一个治国安天下的文臣楷模。他和明清之际发生的许多人和事一样,让人看不懂。范文程是北宋大文豪范仲淹的十七世孙,说来也是出身名门,但到范文程这辈,家道中落,流寓关外,只混了个沈阳的县学生员。在科举大行其道的中国,文人的进身之阶就只剩一条独木桥,众多屡试不第的文人永无出头之日,范文程名门之后,心如明镜,明朝腐朽,自己就算十年寒窗,一朝高中,将来也免不了跟这艘破船一起沉没。怎么办呢?范文程在思索。
其实,每当一个国家的正常秩序遭到破坏时,唯恐天下不乱的文人就会涌现,唐有黄巢,明有宋献策、牛金星、徐以显,历来如此。范文程不肯为明朝殉葬是因为这个国家从未给过他什么恩典,他也不肯归隐,他的选择有点与众不同。
公元一六一八年,努尔哈赤进攻抚顺,守城的游击李永芳归降,他也是第一个投降后金的明朝将领。抚顺是边防门户,此地一丢,辽阳、沈阳顿成前线,这大概对范文程也是个触动,思来想去,他和哥哥做了决定,一起投奔后金。是什么原因让他做出这个背叛国家、背叛民族的决定?我们不得而知,比较简单的推理是,范文程选择了“不能流芳千古也要遗臭万年”的人生准则。乱世先求生存,其次是做事,最后才是做人。
关于范文程和努尔哈赤见面的情况,历来颇多揣测,有些说法把范文程描绘成一个仗剑独行的大侠,而且在萨尔浒之战前,还和努尔哈赤有一番隆中对式的侃谈,这全是瞎扯。范文程投金就是一个末路文人的豪赌,既没有传奇色彩,也无浪漫可言,在努尔哈赤眼里,他不过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汉人奴才而已。金庸小说里名满天下的全真七子之一丘处机,历史上曾经孤身一人横渡大漠,到大雪山会见征服者成吉思汗,我们如果把那次会见与范文程相比,就能看出区别。
首先,丘处机见成吉思汗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只是劝他清心寡欲,敬天爱民,也正因为如此,成吉思汗不敢以凡夫俗子待他,而是尊称为神仙。其次,二人是平等会见,没有尊卑之分,丘处机的道家说教对成吉思汗产生很大影响,甚至一度下令“止杀”,还一次释放了沦为奴隶的3万汉人和女真人。
范文程大约长得也是气宇轩昂,一表人才,所以努尔哈赤对他还算客气,略问出身之后,对别人说这是名门之后,要好生对待,如此而已。比起丘处机念切苍生,千方百计为异族效劳的范文程差得太远。不过,范文程也有中国传统文人的优点: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自从投了后金,不仅运筹于帷幄之中,还亲自上阵,肉搏杀敌,立下不少功劳,得到了游击的职位。那时的后金大权在女真人手里,汉人不论职位高低全是三等公民,范文程不过崭露头脚而已,晋位还需特别表现。
公元一六三二年,范文程与当时得宠的另外两个汉官宁完我、马国柱联名上疏,要求从山海关深入中原,灭亡明朝,还相当露骨的建议走雁门这条路,原因是当地居民富庶,足以供给军粮,最后是满怀激情的表态,后金要么不打,要打就要往死里打。这道花了很多心思的奏疏暴露了几个事实:第一,对于灭亡明朝,范文程和其他汉臣反而比女真贵族还积极,这是表明态度,让领导放心,天聪汗皇太极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对范文程大加赞赏。第二,走错了第一步,就要一直错下去,范文程等人之所以有抢掠汉人、充实军资的建议,说白了,既当了婊子就不能再立牌坊。
第三,后金军队强悍,但论综合国力,与明朝相去甚远,因此拖延战争毫无意义,只有依仗八旗兵冒险深入,才有胜算。最后,范文程等人还有一个拿不上台面的潜台词,就是生怕后金小富即安,那样的话他们这些人不过是蛮夷酋长的狗头军师,要想青史留名怎么可能。
1、让人恨不起来的汉奸
如果说范文程投敌叛国让人切齿的话,他的人品和才具就真是无可指责了。范文程至孝,有一次皇太极请客,满桌珍馐美味,范文程想起了老爹范楠,不忍下箸,皇太极看出他的心思,特别批准打包。范文程对皇太极更是全力报效,操劳起来,不食不休,倒是个鞠躬尽瘁的样子。不过当奴才也是很倒霉的,范文程原来隶属于贝子硕讬的正红旗,硕讬后来卷入争夺皇权的内讧,死于非命,在这前途未卜的时候,摄政王多尔衮的弟弟豫郡王多铎又看上了“罪臣”范文程的媳妇,动了占为己有的心思。
奴才当到这份上也够窝囊了,幸好诸王贝勒还能主持“公道”,认为多铎这样做不利于“民族团结”,所以罚了他一千两银子,夺去了他属下的15个牛录。牛录是八旗的基层单位,15个牛录就是4500人,这个惩罚不大不小,总算是个交待。这件事没有影响范文程的忠心,相反他感恩戴德,更加殚精竭虑为满清谋划,而他的能力也逐渐显现了出来。
公元一六四四,也就是让郭沫若写出《甲申三百年祭》的那一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吊死煤山,明朝算是亡了,天下局势越发混乱。当时决定中国命运的有三种势力:第一、明朝残余。崇祯虽死,江南还有诸王,地方机构仍然完整,财力、物力、人力包括整个政治军事潜力还是最强的。第二、农民军。占领北京意味着李自成有了改朝换代的资本,如果他的政策得当,天下传檄而定也不是不可能的事。第三,满清。这支力量在关外盘踞已久,但几次进兵关内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内部矛盾也多,经济困难,暂时似难再举。
这个复杂的三角博弈,只有最精明的政治家才玩得转。明朝残余势力希望李自成不要南下,又寄望清朝借兵平叛;李自成以为天下太平,忙着筹划他的开国大典;清朝则前怕狼、后怕虎,犹豫不决。当时多尔衮只是大致知道李自成向北京进军的情况,他还写信给农民军,说要双方携手,共取中原,而范文程告诉他,明朝必亡,李自成才是真正的对手。
四月十四日,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与李自成决裂,二十万大顺军向山海关推进,吴三桂只有向清朝求援,历史走到了分水岭。这个时候,多尔衮颇为犹豫,李自成能纵横天下,自有智勇过人之处,手下军队又多,真打起来胜负难料,这是多尔衮和其他满清贵族的一致看法。
给他们破解这个心结的还是范文程,他分析天下大势,给出三条判断:一、农民军胸无大志,中原士绅不会归附,占据北京之后,只图享乐,战斗力下降;二、满清以往只重劫掠,这次要申明纪律,争取汉人归附;三、吴三桂来降是天赐良机,应该上下动员,全力以赴,不应迟疑。
果然,四月二十二日山海关一战,清军与吴三桂里应外合,大败农民军,顺势南下,一举攻占北京,5月2日,多尔衮进入了李自成还没坐热的紫禁城金銮殿。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范文程为代表的汉人文臣这回派上用场了,范文程不失时机的再献上三招,对于稳固大清江山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一招为崇祯发丧。
中原的士绅特别是读书人虽然反对农民军,但对满人也敌意颇深,为缓解这种情绪,范文程建议多尔衮拿已死的崇祯作文章。于是历史上最奇怪的一幕出现了。清朝和明朝这对打了几十年的敌国,突然变成了挚友,清朝要替崇祯报仇,说李自成弑君暴尸,人神共愤,号召全体官民为崇祯服丧三日,这一手骗人的把戏居然挺管用,据说百姓一致对清朝归心。
第二招是重开科举。
范文程是读书人,当然对他们的心思揣摩得最清楚,读书人重气节,但也识时务,清朝取得天下,如果照样开科取士,就等于安定了人心。读书人是中国的精英阶层,控制着社会舆论,这部分人为清朝所用,就从根本上瓦解了反清复明的理论基础,多尔衮对这一点心领神会,马上照办。
第三招是减赋。
明末苛捐杂税泛滥,原有的户册又被农民军付之一炬,所以范文程改用万历年间的旧册征收赋税,并把原有的辽饷等一概全免,这一下收服了民心。
2、忠臣还是贰臣
范文程会做官,在于忠心之外颇能守住分际,不卷入亲贵之间的尔虞我诈,因此清初几次政坛波澜,他虽置身其中,却能屹立不倒。他生前受到皇太极、顺治两朝皇帝的重用,多尔衮对他也另眼相看,以太傅和太子太师的最高荣衔退休,范文程有病,顺治皇帝亲尝医药,还专门画像保存在宫中,死后更是备极哀荣,康熙皇帝亲写祭文,手书“元辅高风”四字,立碑纪念。做官做到这个份上,不说惊天地泣鬼神,也算俯仰无愧了,不过范文程想不到,他从忠臣表率沦落到贰臣叛逆其实也是很快的。
公元一七七六年,风流皇帝乾隆主持编纂了一部奇书《明季贰臣传》,这时的清朝早已坐稳天下,所以考虑问题的角度大不相同,提倡忠字当头。明末贰臣多这是个客观现实,原因也很复杂,这样剧烈的社会变革,个人往往身不由己,但乾隆不这么想。
他的逻辑是:清朝当初任用这些贰臣,是为了尽快平定天下,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属于权宜之计,但事后来看,这些人在明朝最艰难的时刻,背主求荣,偷生至今,算什么东西?乾隆这个逻辑可真是一竿子打落一船人,幸好乾隆还对贰臣作了仔细的分类,有甲乙两编,对清朝赤胆忠心、有功于社稷的列入甲编;人品低劣、毫无建树的归入乙编;至于那些降清之后再叛变的,就连乙编也没戏了。
抚顺的李永芳、锦州的祖大寿,这两个是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位皇帝封官许愿,亲自拉拢过来的明朝边将,一直受到重用,像李永芳投降既早,还很忠心,居然也列入了贰臣传甲编,说明乾隆关于忠的判定已高到了离谱的程度。洪承畴,明朝重臣,松锦之战后就俘,像他这个级别的人自然不会轻易屈膝,所以孝庄太后亲自出马,才算拉下水,洪承畴此后对清朝再无贰心,但他受崇祯皇帝厚恩,到底大节有亏,还是进了贰臣传。
在乾隆看来,只要在明朝当过官,不论大小,都要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按这个逻辑,范文程最冤了,他在明朝只是一个生员,可是乾隆不管这一套,在一通赞美之后,还是给他扣上了“与纯儒品节不无疑议”的大帽子,送进了甲编。范文程就这样被乾隆盖棺论定了,他泉下有知,恐怕死不瞑目,不过,他到底是忠臣还是贰臣,到今天恐怕也未必说得清?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qubk.cn/view/156808.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