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人们都要缅怀先烈、祭奠祖先。据说,在以前,宁波清明节有一些习俗,如将杨柳枝插在屋檐下。宁波的人们注重祭祀,有扫墓、踏青、祭祖等的习俗。本期小编带大家了解宁波清明节习俗,都要做什么呢?
清明节,在每年公历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本来它只是指导农事活动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后来逐渐演变为祭祀祖先、追念先贤的上坟祭祖节日。清代宁海人鲍谦《梧岑竹枝词》:“山花如火草如茵,时到清明鬼亦春。饭熟青粘钱剪纸,家家都是上坟人。”
清明时节,垂杨新绿、桃红争艳、绿草如茵,宁波人在清明前后历来有扫墓、祭祖、放风筝、踏青等习俗。
踏青
踏青历来是宁波民间清明习俗之一。踏青,宁波古代叫“探春”、“寻春”等,现在叫“春游”。
张岱的散文《陶庵梦忆·日月湖》:“清明日,二湖游船甚盛,但桥小船不能大。城墙下趾稍广,桃柳烂漫,游人席地坐,亦饮亦歌,声存《西湖》一曲。”从中可以了解清代初期宁波人清明踏青之盛况:清明节那天,阳光明丽,宁波城里众多的市民荡舟日月湖,因桥洞太小所以船都不大。宁波府西南城墙下,地坪稍显宽广,桃花烂漫,柳树成荫,鸟语花香,游人席地而坐,举杯痛饮,用明代南曲《西湖》助兴。
春游是孩子们盼望的日子,1943年3月27日《宁波日报》新闻《效实学生春游杭州》:“效实中学高秋一班全体男女学生五十余名,以时届春天,正是游春佳节,特发起赴杭州旅行,……闻此行除游览西湖景外,并拟研究风俗,凭吊古今,藉资增进知识。”解放后,宁波的一些中小学和企业往往在清明节前后组织春游。家长们在孩子们出游前准备好点心、水果、饮料,让孩子们游得快乐,玩得尽兴。
宁波民谣:“正月坐坐过,二月芥菜大,三月拔茅针,四月拗乌笋”,茅针,指田野山地上茅草的嫩草茎,小儿常生食,因为它的茎韧性特别好,用它来作拉扯“斗草”游戏。每当春末夏初,宁波乡村的孩童们三三五五,聚于庭院场坪,或约会在田畴原野,每人采来一大把、一手绢这种“打官司草”,各自拿出一根,彼此勾搭,花茎交错,使劲牵拉比斗,断者为输,不断者为赢。输的不服气,从旁边草地上再拔一根,接着“打官司”,如此“持久战”,直到周围“打官司草”扯光为止。
插柳
宁波的清明节,有将杨柳枝插在屋檐瓦下和门户上的习俗。妇女还将柳枝插在鬃发上,小孩要戴柳枝编的帽子,寓“思青(亲)”之意,说是“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白头”。
另外,柳条生命力很强,插土即活。过了清明节,人们还会把小孩子头上戴着的柳条插到小河边或门前屋外的地里去,寄托孩子健康成长的美好愿望。
祭祖
宁波人称扫墓为“上坟”、“加坟”。宁波老话讲:“正月灯,二月鹞,三月上坟船里看姣姣”,“姣姣”指平时难得出门的、乘船去上坟的大家闺秀。旧时清明宁波人上坟,由族长率领子孙先乘船去坟上扫墓,他们撑盖伞,打彩旗,抬着供果酒肴香烛,一路上敲锣打鼓。宁波《十二月歌》:“二月小孩放鹞子,三月上坟坐轿子”。清明祭祖,俗称“拜阿太”,因为后代子孙把已故长辈称为“太公”“太婆”或“太大公”“太大婆”。远在他乡的游子,清明节纷纷从上海、汉口、天津等地返乡祭祖,因返乡扫墓人数众多,甬沪海上客运线每年要增开清明航班。如1943年3月27日《宁波日报》新闻《清明节届“江亚”“江静”加开星期班》。
宗祠祭祖,宗祠祭祀一般都定在清明日下午三时在自家的祠堂里进行。先在全村敲锣,发动小孩去“拜太公”。宗祠祭祖由族长主持,族长为太公太婆敬酒后,子孙们叩拜祷告。族长宣读清明祭文:“时值三月,杜鹃花红,草木茂盛,四面春风。我祖葬此,上下西东,佳城福地,踞虎盘龙。音容虽杳,诚意可通,节届清明,跪拜祖宗。遵古祭祀,年年相同,伏惟我祖,降福无穷。”
祠堂祭祖照例要做清明羹饭。祭桌横放在堂前内太公牌位前,摆好祭品,菜肴炒煎焖炖均可,但求熟透,祭品一般共十六盘。
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你可能会喜欢:
2015年黄道吉日查询一览表大全
2015年结婚吉日一览表
最全的世界勤俭日短信
节日大全:世界精神卫生日由来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qubk.cn/view/62095.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