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腿的关注,从宝宝一出生就要开始了。并且随着发育的不同阶段,妈妈也会对宝宝的腿型有不同的疑惑。
尽早排查“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髋关节就是我们常说的胯骨。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是比较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之一,单侧双侧都有可能。这种疾病越早发现越好治,但在宝宝走路前不容易发现,而等到学走路后发现宝宝跛行或一摇一摆的像个小鸭子,治疗起来就比较困难了。
绝大多数的o型腿和x型腿是婴幼儿时期患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造成的,这种病不存在遗传问题。但是,一些能导致腿变形的先天性疾病,如维生素d抵抗性佝偻病、先天性软骨发育不良、先天性胫骨弯曲等,都存在遗传倾向。如果宝宝常规补充了维生素d和钙剂,仍然出现明显的骨骼变形,那么病因可能不那么简单,一定要请医生帮助找找原因。
警惕影响腿型的佝偻病
虽然引起o型腿的原因不只是佝偻病,一些先天或后天因素也能导致,但是,佝偻病是最常见的一种,而且绝大多数与宝宝的营养和生长发育关系密切,最需要妈妈注意。
佝偻病最常见的是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引起体内钙、磷代谢紊乱,而使宝宝骨骼钙化不良的一种疾病。患有佝偻病的宝宝由于骨骼不够强健,会造成变形,尤其是支撑身体重量的下肢骨骼,容易被“压弯”,形成o型腿或x型腿。预防这种佝偻病并不难,很多妈妈都知道,按时补充维生素d或鱼肝油,多晒太阳,必要时补充钙剂,就能有效预防。
但是也要注意,佝偻病的原因还有多种,比如肾性佝偻病,是由于先天或后天因素导致慢性肾功能障碍,引起钙磷代谢紊乱,出现骨骼变形。如果是这种情况,要改善肾功能并用大剂量维生素d治疗。
婴儿期独特的“青蛙”腿型
对于婴儿时期宝宝形似“青蛙”腿一样的造型,想必任何一位宝妈都不会感到陌生。
其实,这是由于宝宝在娘胎中长时期的蜷缩所致,而蜷缩致使宝宝ta的盆骨和膝盖都是弯曲着的。而这种关节弯曲的情况,常常需在宝宝出生后好几个月才能伸展开来。
所以,婴儿时期宝宝趴开的双腿,是ta正常至极的现象,并不需要人为干预,比如”绑直“这样的手段。
而且,这种情况一般都会在18个月以后得到改变。因为那时宝宝的膝关节就会慢慢朝外长,2岁以后我们自然的就见不到可爱的“青蛙”腿型了。
2岁以前,孩子会是O型腿(宝宝的“青蛙”腿型,就属于O型腿的范畴内);
3-4岁的时候,就可能转换为X型腿,这种姿势可一直持续到6岁左右;
再随着年龄增长,一般到青少年时期,大多会慢慢变成正常笔直的双腿,但笔直其实也是有7°左右的外翻,并非真是一条直线。
因此,宝宝的O型腿及X型腿通常是ta们正常的生长过程,无需治疗,也并不需要补钙。市面推荐的矫正鞋、支具矫形等方式,非但没有助益,反而还可能影响孩子正常的身体发育,给ta们带来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髋关节发育不良(DDH),这个原因造成的吗?有多严重?”
DDH是目前已知的婴儿期最常见的骨骼肌肉系统(儿童骨科)疾病,通常认为该疾病的发生率在0.1%~0.3%左右,国内缺乏全面的权威的统计数据,这个数据单独看好像不大,但是大家知道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乳腺癌的发病率是多少吗?1992年上海的女性乳腺癌发病率统计数字仅为10万人中约25.6例,两者相差何止千倍!
严重的髋脱位的病例即使接受骨科手术矫正治疗,有些病例也始终难以避免下肢不等长、跛行、髋关节活动受限以及提前发生的创伤性关节等痛苦等。有学者认为成年女性的退行性关节炎中约有半数来自于婴儿期未能发现的或者治疗不满意的DDH。
“DDH是怎么发生的?”
我们儿童骨科的医生一直在寻找DDH发生的机制,目前包括我们医院在内的多家研究机构,通过系列动物实验已经成功获得了老鼠、兔子等DDH的动物模型。虽然假设很多,有些听上去也很完美,但目前尚没有一种学说能够完全解释我们的临床发现。通常,我们可以说DDH可能和某些因素有关系或者有关联,但是具体到每一个宝宝身上,很难明确具体的致病因素。
尽管病因还不明确,但目前医学认为下列现象可能提示孩子患有DDH的可能性比较大,例如:女婴、臀位分娩、关节松弛、家族史、第一胎等病史。有些明确的问题也会使DDH的发生率升高,例如:肌性斜颈、前脚掌内收(马蹄内翻足)、羊水过少等,如发现上述现象或者情况,最好也来儿童骨科进一步检查以明确。
其他家长稍加注意的早期症状有: 臀纹不对称、大腿纹路不对称、分开大腿很困难、给孩子把尿或者活动下肢的时候经常感到有“咯噔”一下的情况以及其他下肢不对称的情况,建议家长早期带孩子来儿童骨科专科医师处检查。
“DDH是先天性的吗?会遗传吗?”
通常在新生儿的体检中能够发现一定比例的可疑DDH病例,但这些孩子在后天的发育过程中有一定比率能够自愈。临床流行病学发现,有给新生儿包“蜡烛包”或者把女孩小腿捆绑起来等习惯的区域或者民族中,DDH高发,例如北美的印第安部族,我国北方部分地区等。相反的,在非洲或者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由于天气炎热,家长把孩子下肢分开来抱的地区,DDH的发病比率明显低。这些现象使我们很难用先天性来解释,因此,现在的医学命名也用“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替代了曾经沿用的“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关于遗传的问题,我们在研究和临床诊治中也发现了有趣的现象。有学者认为主导下肢发育的HOX系列基因组可能与DDH的发生有关,但是具体的发生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而临床方面,在欧洲和美国,如果直系亲属中有DDH的发生,那么孩子在新生儿期就必须接受专科医师的正规检查已经被列为诊疗常规。我们上海作为在儿童保健检查中率先开展DDH筛查的部分城市之一,目前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这要感谢上海市从事儿童保健的医生们。我们儿科医院每年接诊的大量DDH患儿中,早期发现的病例,几乎均由本市儿童保健部分转诊而来,而晚期的严重的必须接受矫形手术的病例逐年明显减少。
1. 虽然髋关节发育不良早期是无痛的,蹲、站都没什么大问题,如果没有发现和治疗,等孩子学会走路之后,由于双下肢不等长,导致双腿承受的力量不均匀,就会出现跛行、盘腿时疼痛,走路就像鸭子一样一摇一摆。
2. 关节的畸形也会日渐加重,拖得越久则越难治疗,到了后面有些孩子只能手术治疗,严重的还需要截骨,风险大,效果也无法保证。
3. 等年纪大些,50 岁之后 ,可能会出现关节痛的情况。
宝妈需要留意哪些特征?
1. 臀纹、腿纹的位置、数量、深浅不同。 将宝宝平躺或翻身趴着后,观察宝宝双侧臀部及腹股沟、大腿内侧的纹路有没有高低不一、深浅不一、数量不等,双腿是否等长的情况,这些信息是诊断髋关节是否发育不良的重要线索。
这些发现对于检测髋关节发育不良很敏感,但不一定就会导致,所有正常婴儿中大约有 24% 可表现出不对称性皮肤皱襞。只能说,皮纹不对称的孩子存在髋关节发育不良的风险比别的孩子要高很多,而且持续的年龄越大,风险越大。
所以一旦发现不对称,宝妈们虽不用太紧张,但还是要引起注意,及时就医。
2. 观察宝宝站立时腰部向前凸出的程度、宝宝蹬踩力量的强弱, 一般四个月大的宝宝就很喜欢站、蹬踩,喜欢在大人的辅助下弹跳,如果宝宝蹬踩力量较弱,宝妈就要注意了;
3. 观察宝宝的双腿是否爱活动, 换尿布时把宝宝双腿分开,观察宝宝会不会表现出抗拒,是否喜欢合上双腿,如果宝宝每次表现抗拒并合上双腿,宝妈们也要注意了;
4. 给宝宝换尿布时,观察宝宝髋关节处有没有弹响或异常活动, 如果有,也需要引起警惕;
5. 在宝宝能够行走时,观察宝宝行走状态, 普通宝宝在一周岁时能够独立行走,如果宝宝到一岁半还不会走路,或者步态不稳、蹒跚、摇摆,容易摔跤,这时有的宝妈就会努力给宝宝补钙,或者以为是遗传因素导致,就没有放在心上,从而延误了宝宝的最佳治疗时期;
6. 此外,注意宝宝的步态, 若是,宝宝步态呈脊柱前突、摇摆、「喝醉的水手」状,这种步态就是双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典型表现了;
7. 注意,不要给刚出生的宝宝包裹下肢(蜡烛包), 不仅不能预防 X 形腿和 O 形腿,还不利于髋关节的发育,易造成脱位。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qubk.cn/view/74088.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