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管综合症又称鼠标手或迟发性正中神经麻痹,是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压而引起的食指、中指疼痛、麻木和拇指肌肉无力感等症侯。当局部骨折脱位、韧带增厚或管内的肌腱肿胀、膨大引起腕管相对变窄,致使腕部正中神经慢性损伤产生腕管综合症,属于“累积性创伤失调”症,好发于30~50岁年龄段的办公室女性。腕管综合征发生的原因,是腕管内压力增高导致正中神经受卡压。腕管,是一个由腕骨和屈肌支持带组成的骨纤维管道。前者构成腕管的桡、尺及背侧壁,后者构成掌侧壁。腕管顶部是横跨于尺侧的钩骨、三角骨和桡侧的舟骨、大多角骨之间的屈肌支持带。正中神经和屈肌腱由腕管内通过(屈拇长肌腱,4条屈指浅肌腱,4条屈指深肌腱)。尽管腕管两端是开放的入口和出口,但其内组织液压力却是稳定的。
腕管为一骨性纤维管,其桡侧为舟状骨及大多角骨;尺侧为豌豆骨及钩状骨;背侧为头骨、舟状骨及小多角骨;掌侧为腕横韧带。在腕管内有拇长屈肌腱、指浅屈肌腱、指深屈肌腱及正中神经。凡是挤压或缩小腕管容量的任何原因都可压迫正中神经而引起腕管综合征。Coles骨折畸形愈合、月骨前脱位、感染或外伤致软组织水肿,腕横韧带增厚、腱鞘囊肿、脂肪瘤、黄色瘤,一些全身性疾病如肥胖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紊乱、淀粉样变性或Reynaud病有时可合并腕管综合征。
鼠标手看似"小病",但越早治疗越易根治,延误治疗不仅错失治疗良机,严重者甚至有可能发展成永久性活动不便。所以一旦患上鼠标手,应尽早采取治疗措施,切莫忽视!
腕管综合症属“伤筋”范畴,由局部劳作过度,积劳伤筋,或受寒凉,气血凝滞,气血不能濡养经筋而发病。安鞘消炎贴治疗腕管综合症遵循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原则,驱除风、寒、湿、邪,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使气血运行通畅,改善局部循环,修复受损组织,并增强肌腱、腱鞘抵御外伤劳损的能力,进而彻底治愈腕管综合症。
在病变的初期表现为正中神经的水肿和充血,逐渐由于压迫性缺血而造成神经内的纤维化,神经轴突压缩和髓磷脂鞘的消失,最后神经组织转为纤维组织,其神经内管消失并被胶原组织代替,成为不可逆的改变。这种病症之所以已迅速成为一种日渐普遍的现代文明病,主要原因是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急剧改变,愈来愈多的人每天长时间接触、使用电脑所致。腕管综合症好发于30-50岁年龄,女性为男性的5倍。双侧发病者约占1/3~1/2,双侧发病者女∶男为9∶1。
腕管综合征(鼠标手)是远伤病在手及腕部的症状表现。手及腕劳动时保持同一动作时容易出现症状,平时也有病症表现出现,目前把它看成是鼠标手,以为是用鼠标产生的,并不正确。
引起(注意只是引起)腕管综合征的原因很多,大致可分为三类:
1.局部因素
(1)引起腕管容积减小的因素:如Colles骨折、Smith骨折、舟骨骨折及月骨脱位后畸形愈合,以及肢端肥大症等。
(2)引起腕管内容物增加的因素:如脂肪瘤、纤维瘤、腱鞘囊肿、腕管内肌肉位置异常(指浅屈肌肌腹过低、蚓状肌肌腹过高)、非特异性滑膜炎、血肿。
2.全身性因素
(1)引起神经变性的因素:如糖尿病、酒精中毒、感染、痛风等。
(2)改变体液平衡的因素:如妊娠、口服避孕药、长期血液透析、甲状腺功能低下。
3.姿势因素
用腕过度劳动者,如计算机操作人员、扶拐杖走路的残疾人,手指及腕关节反复屈伸。Gellman等人对77例截瘫患者调查发现,其中有38例(占49%)患有腕管综合征。
腕管综合症(鼠标手)不但电脑族易患,其它一些频繁使用双手的工作者如音乐家、教师、编辑、记者、建筑设计师、矿工等都可能患此种病。资料显示,女性是腕管综合症的最大受害者,这是因为女性手腕管通常比男性的小,正中神经容易受到压迫。此外,一些怀孕妇女、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糖尿病、高血压和甲状腺功能失调的人,也可能患上腕管综合症。
腕管综合征(鼠标手)的主要表现是手指和手掌麻木,正中神经受压食指、中指和无名指麻木、刺痛或呈烧灼样痛,白天劳动后夜间加剧,夜间常被拇、示、中三指的剧痛所惊醒,而猛烈摔手后可减轻。麻木主要在食指,其次是中指、拇指和无名指。针刺时有感觉过敏或异常迟钝。而小指和无名指的尺侧完全正常。叩击掌部中心或掌根部腕管处都可引起手指麻木。局部性疼痛常放射到肘部及肩部;拇指外展肌力差,偶有端物、提物时突然失手。
少数患者可出现鱼际肌萎缩、麻痹、拇指处于手掌的一侧,不能转动。主要病因是由于使用电脑人群如上网族每天长时间接触电脑,重复着在键盘上打字和移动鼠标,手腕关节因长期密集、反复和过度的活动,逐渐形成腕关节的麻痹和疼痛。若对这种症候长期置之不理,可能会导致神经受损,手部肌肉萎缩。
临床上,一部分患者会因长期病变,导致拇指下的“大鱼际”肌肉出现萎缩;甚至会出现间歇性皮肤发白、发绀;严重者可出现拇指、食指发绀、指尖坏死或萎缩性溃疡,成为不可逆的改变。
腕管综合征(鼠标手)引发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手部逐渐出现麻木、灼痛,夜间加剧,常会在梦中痛醒。不少患者还会伴有腕关节肿胀、手动作不灵活、无力等症状。
下述的症状的发生应高度怀疑鼠标手的发生:
1、手掌、手指、手腕、前臂和手肘僵直、酸痛,不适。
2、手部刺痛,麻木,冷。
3、握力和手部各部位协同工作能力降低。
4、夜间疼痛。
5、疼痛可以迁延到胳膊,上背,肩部和脖子。
非手术治疗
腕管综合症非手术治疗方法很多,包括支具制动和皮质类固醇注射等。
医生常常建议患者采用支具制动来控制病情发展,缓解症状。 常用的是预制好的支具,佩戴后腕关节被控制在背伸30度位。但这样的背伸角度会增加腕管内压力。有研究证实,腕管综合症患者腕管内压力增高,腕关节背伸时压力进一步增加。控制症状的最有效体位是中立位。将腕关节固定于中立位,可以降低腕管内压力,但最利于手功能发挥的腕关节位置是背伸30度位。考虑到中立位不利于手工能发挥,因此,一般的建议是白天不固定,晚上用支具将腕关节固定在中立位。
口服消炎药和局部注射皮质类固醇药物也是常用方法,文献报告成功率不一。 Celiker等通过随机对照研究,对比了皮质类固醇注射与非类固醇类消炎药联合支具制动的疗效。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症状都明显改善。但因仅随访8周,结论没有足够说服力。 Edgell等和 Green 都认为如果局部注射可以暂时缓解症状,则手术成功率很高。也有文献报导激素注射存在并发症,如损伤正中神经等。 通过啮齿类动物试验模型研究发现,即使将地塞米松直接注射到神经内部,也不会损伤神经。所有其它类固醇药物注射到大鼠坐骨神经内时,都会损伤神经。因此,尽管可以暂时缓解症状,但皮质类固醇注射不建议常规应用。
手术治疗
如果保守治疗方案不能缓解患者的症状,则要考虑手术治疗。1924年, Herbert Galloway做了第一例腕管松解手术。之后,出现了多种手术方法,包括各种切开手术、小切口减压及内窥镜手术等。 尽管手术目的是松解正中神经,但也可能因医源性原因造成一束甚至几束正中神经损伤。因此,无论偏爱何种手术方式,都应当以可以充分显露正中神经为前提,以免伤及神经。对于腕部结构有损伤、有占位性病变、有滑膜病变、需二次松解减压者,最好还是做切开松解减压,而且还是长切口,以便能实施附加手术。使用短切口出现问题时,如操作困难、难于直视等,也应该延长切口,变短切口为长切口,以免发生意外。
内窥镜技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治疗方法,切口小,创伤小,可以避免术后切口不适等问题。 目前,使用各种内窥镜技术的文献很多,不过,也存在一定问题,例如,医源性神经损伤,视野欠佳,不能辨别解剖变异,松解不充分以及费用较高等。如果视野不充分,应改为切开手术。也有一些医生则认为小切口切开减压手术也是“微创技术”,也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率。
内窥镜“微创”腕管松解手术分为双入路(Chow法)和单入路(Agee法)两大类。双入路为在腕管近侧和远侧各切开一个约25px的小切口,在内窥镜指导下,用小钩刀切开屈肌支持带。 单入路则只从腕管近侧切开一个小切口,在内窥镜的指导下,用特殊切刀切开松解屈肌支持带。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qubk.cn/view/75285.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