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5种耳朵保健按摩法
耳朵是我们聆听世界万物各种各样声音的窗口,当然也对我们身体保持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除了这些,中医认为:“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有络于耳”,意思是说,耳朵是全身经络的汇集之处,如果时常对它进行按摩会起到良好的保健作用。
“其实,大家仔细观察耳朵的形态就可以发现,它像一个倒立在子宫中的胎儿。”专家表示,耳垂代表胎儿的头眼部,耳的外缘部分为躯干及四肢,而内侧部分为人体的内脏器官。以针刺相应的穴位可治疗躯体或内脏的疾病,但一般人在家自我按摩时,则不必拘泥于穴位。
1、引耳:以右手从头上拽左耳尖14次,即先将右手举过头顶,掌心向头侧,肘关节下弯,手绕过头顶,再用拇指和食指、中指捏住耳尖,三指用力轻轻地向上拉耳14次。而后,再换左手,方法同上。引耳通过牵拉耳部,可以调节和促进人体各系统生理功能,有益于增强体质,还能起到运动上肢关节的作用。
2、摩耳:双手掌摩擦发热后按摩两耳正面,再向上折按摩耳背面,反复10次。此法可疏通经络,对肾脏及全身脏器均有保健作用。还可以摩耳廓,以食指贴耳廓内层,拇指贴耳廓外层,相对捏揉,直至发热。
3、扫耳:用手把耳朵由后向前扫,可听到嚓嚓声。每次20—30下,每天数次。
4、拉耳垂:用左右手的拇指、食指同时按摩耳垂,先将耳垂搓热,然后再向下拉耳垂15—20次,使之微微发热即可。
5、拎耳屏:用食指、拇指提拉耳屏,自内向外提拉。手法由轻到重,牵拉的力量以不痛为限。每次3—5分钟。此法可治疗头痛、头昏、神经衰弱、耳鸣等疾病。
二、6种背部保健按摩手法
1、捏拿肩井:以大拇指顶住肩井穴(位于肩背处,肩外侧端与脊柱连水平线的中点),其他四指轻扶于肩前,与大拇指相对用力,提拿起整个肩部肌肉,一拿一放地交替进行。注意整个手掌始终与肩部接触,用力适中,将整个肌肉尽数提起。此动作可以放松颈肩部肌肉,对缓解疲劳有很好的效果。用轻柔的力量做还可以治疗失眠的症状。
2、按揉腰背:用手掌掌根或拳面放在患者后背脊柱两侧肌肉上(先从左侧肌肉做起,再做右侧肌肉),做轻快的、柔和的回旋运动,注意手要按住肌肉施加一定压力,不要在皮肤上摩擦。在一固定点按揉数十秒后将手向下移一手掌宽,再重复此操作,直至按揉到臀部以上。
3、提捏夹脊:用单手或双手的拇指与食指相对,将脊柱旁边的一条形肌肉用力提起,边移边提,边提边拿。先自上而下(从颈部以下做到臀部以上),再自下而上(从臀部以上做到颈部以下)操作。上下反复操作两遍。操作中注意对称提捏,不宜用力抓拧。
4、点按背俞:将双手拇指指端放在大椎穴左右各旁开一横指的地方,用一定的力量点按并持续数秒钟,下移一厘米左右的距离再点按,如此操作直至臀部以上。如遇到疼痛敏感的部位可以适当加长按压时间,疼痛点提示可能身体有某些不适,通过点按可以部分缓解这些不适。
5、摩擦大椎:用手掌放在大椎穴上(患者低头时颈椎与胸椎之间最突起的脊椎下方的凹陷)反复摩擦(可左右手交替进行)20-30次。此操作可以消除颈肩部肌肉疲劳,疏风散寒,预防感冒。
6、推按脊背:将双手掌根放在脊柱两旁,掌根朝内,指尖朝外,同时用力向外推按。从颈肩部开始,推至肩关节再回到脊柱两侧,在刚才出发点向下一点的位置开始重复上述操作。从背部一直操作到腰部。
三、腹部保健按摩的6种手法
腹宜常按摩。腹为肠胃所属之处,腹部按摩实际上是胃肠按摩。胡摸腹是历代养生家一致提倡的保健方法之一,尤宜食后进行。摩腹还能治疗疾病和减肥。
1、揉脘腹。先以右手食指、中指、小指、无名指并拢按揉中脘处,或以右手大小鱼际按揉,做圆周方向旋转运动约20~30次,再以左手按揉20~30次。具有健脾和胃、助运化湿的功效。
2、摩挤轮。用左手掌心贴挤部,右手按左手手背,两手同时做顺时针方向旋转揉动100~200次。具有温阳固脱、益精壮肾的功效。
3、疏肝胆。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并拢按于左腹股沟处不动,右手顺时针方向揉腹部20~30次。具有疏肝理气的功效。
4、擦少腹。两手小鱼际紧贴肚旁做向腹股沟方向的上下擦动;以发热为度,一般约20~40次。具有疏肝里气、补肾益精的功效。
5、推下中脘。两手四指并拢自上脘向下直推耻骨联合处做20~30次。具有消积除闷的功效。
6、摩腹。右掌心贴往腹部作顺时针方向摩腹20~30次,再以左掌心贴往腹部作反时针方向运动20~30次,如此反复交替4~5次。具有固本益寿、强健体魄的功效。
四、脚底10大保健穴位按摩方法
1、太溪穴:补养肾脏。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太溪穴是肾经上的原穴,原穴是指源头,生命的原动力。每天只要坚持揉按刺激太溪穴,就能够调动起生命的原动力,气血才会上达于面,下行于足。揉按太溪穴最佳时间是在每晚上9点,一次按30下。在按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正坐或平放足底的姿势。用手指按揉,按揉时一定要有酸痛的感觉,每天坚持按太溪穴能够防治因冬季气候所引起的常见病症。
2、照海穴:缓解咽喉干燥。照海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照,意为照射,海,象征大水,“照海”顾名思义,指肾经的经水在此大量蒸发,具有吸热的作用,按压此穴能缓解咽喉干燥、目赤、失眠等由于阴虚火旺引起的症状。按压时,感到酸、麻、胀就可以了;按压5~10分钟即可。
3、内庭穴:祛胃火。在第二趾与第三趾的分叉处,对手脚发冷,体虚多汗,脸部神经比如牙疼有显着缓解效果。内庭穴最显着的一个特点就是可以祛胃火,可以说是胃火的克星。凡是胃火引起的牙痛、咽喉痛、鼻出血、口臭、胃酸、便秘都可以按摩内庭穴。按摩内庭穴祛热、祛胃火效果非常好。平时也可多用指端按压此穴,按压时,以一侧拇指的指端按住此穴,稍用力按压,以酸胀感为宜,每侧1分钟,共2分钟,每天坚持按摩。
4、涌泉穴:滋阴降火。脚掌前部1/3处(不算脚趾)、脚缘两侧连线处就是此穴。《黄帝内经》中提到“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就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这个穴位对于滋阴降火很有意义,可以缓解上火引起的口干、眩晕、焦躁等。方法是将拇指放在穴位上,用较强的力气揉20~30次,晨起和睡前按摩效果好。
5、丰隆穴:祛湿化痰。按摩丰隆穴可以祛湿化痰,丰隆,象声,轰隆打雷。长期坚持按摩能把脾胃上的浊湿像打雷下雨一样排出去。从腿的外侧找到膝眼和外踝这两个点,连成一条线,然后取这条线的中点,接下来找到腿上的胫骨,胫骨前缘外侧1.5寸,大约是你两指的宽度,和刚才那个中点平齐,在附近压按,最感酸麻沉重或者痛感明显的地方,就是丰隆穴,每天按压3分钟左右。
6、大敦穴:清醒头脑。足厥阴肝经,此穴在大拇趾外侧(小脚趾那边)趾背上,由趾甲根正中致趾关节的外侧趾背上。主治肋胀痛、胸满、呕吐、腹泻、疝气、尿闭、腰痛、妇女小腹痛等。脚拇趾是一般所说“肝经”的起始处,肝经由此到生殖器、肝脏、脑、眼等依序。因此指压“大敦”的话,能使头脑清晰、眼睛明亮。指压时强压7-8秒钟,才慢慢吐气,每日就寝前重复10此左右。指压大敦有速效性。因此迟醒的早上,不妨在床上加以指压。
7、隐白穴:健脾回阳。足太阴脾经,此穴在大脚趾内侧,距指甲跟脚一分处。主治舌本强、食则呕,善意、倦怠乏力、身体困重、食不下、脘腹胀痛、大便溏泄、下肢内侧肿痛或厥冷、足大趾运动障碍、黄疸等。以拇指指尖压迫此穴,或是以拇指与食指捏住脚趾两侧,加以揉捏,间接刺激穴位。
8、厉兑穴:通调肠胃。专家说,厉兑穴在第二脚趾趾甲旁,靠近第三脚趾侧,点压该穴,有清热利湿、通调肠胃的作用。用拇指指端点压脚趾上的厉兑穴,力度可渐渐增大,以有疼痛感为好,2分钟为好,以后用相同的方法掐压另一只脚上的厉兑穴。
9、至阴穴:清热散风。至阴穴,属足太阳膀胱经。在小趾外侧,趾甲角外约一分处。湿热过盛易引起小便黄臊臭、尿频、尿急、尿涩痛。点按去火点至阴穴,可在15点到17点,此时是膀胱经最旺盛的时候,用大拇指按压此处,并坚持1~2分钟,然后再换另一只脚,每日2次。有清热散风、通利下焦的作用,对尿黄涩痛等症有很好的排泄效果。
10、窍阴穴:治疗偏头痛。足少阳胆经,此穴在四脚趾外侧(小脚趾那边),距趾甲根脚一分处。主治往来寒热、口苦、肋痛、偏头痛、瘰疬(老鼠仓)、疟疾,股、膝、小腿外侧、四脚趾等处疼痛、运动性障碍等。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qubk.cn/view/98117.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