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传庭是明朝名将,被称为明朝最后一位智勇双全、能征善战的悍将。先后参与并主持了数十次对明末民军的镇压活动,是明廷手中一张不可多得的王牌。故此,《明史》有“传庭死而明亡矣”的说法。然而,孙传庭为何不能挽救大明王朝?
明朝是一个如同流星般划过天际的王朝,它富庶,它节气,它强大,它传奇。没有一个朝代如同明朝,可以给人悲喜同在的感触,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也没有一个朝代,能让人如此激烈的讨论,或藏或痞,或赞或毁。大明是令人遗憾的,它的灭亡是那么突如其来,却又好像理应如此。
在明朝末年,有一个年轻的皇帝和一群有为的名将,他们生不逢时,成为王朝的祭奠,然而他们却如同流星,奋力一搏,深深书写着大明的慨然与苍凉。
明朝在腐朽落寞的最后关头,曾经涌现过很多能力挽狂澜的名将,卢象昇,孙承宗,李定国,袁崇焕,孙传庭,熊廷弼。每个人都曾有机会颠覆明朝覆灭的必然,从历史上延伸出一段故事,然而每个人又如同昙花一现,带着命运深深的叹息。这其中,孙传庭是最特别的一个。
孙传庭是个彻头彻脑的儒生,26岁就高中进士及第,本来是为做官储备的辅佐之才。没想到命运却给他开了一个玩笑,将怀揣着儒家治国道理的儒生推到“剿匪”第一线。孙传庭别的将领跟不一样,人家世世代代就是武将,孙传庭本来是文官,临危受命成了“剿匪”头子,这也是命运赐予他的无奈。
孙传庭生在万历年间,当时张居正大刀阔斧的将明朝枝枝蔓蔓砍伐一番,露出“中兴气象”,张居正倒下后,国运再一次黯淡。孙传庭在宦海沉浮中坚持到了崇祯八年,明朝开始进入惊风骇浪的时代。各地起义军风起云涌,金銮殿上那个年轻的皇帝再也坐不住了。
当时孙传庭被提拔成顺天府的府丞,还没坐稳板凳,就接到朝廷的诏书,朝廷说,希望孙传庭能够出任“剿匪”总指挥,肃清陕西的土匪。当时陕西巡抚无能,无力弹压,叛军越来越嚣张,搞的陕西百姓没有一天安稳日子过。
孙传庭匆忙到陕西,他面对叛军不慌不乱,镇定自若地指挥了这场战役,展现了过人的军事天分。盘踞在商洛的整齐王被朝廷被他诛杀了,朝廷对他颇为嘉赏。不过,大明也是气数已尽,刚剿杀了商洛的叛变,一股起义军又在关中成了气候。
孙传庭又被派去关中“剿匪”,起义军越弹压越多,灭了东边的,西边又出来了,搞得孙传庭一个脑袋两个大,偏偏大明朝廷也不安稳,崇祯帝时刻想着怎么用“驭臣之道”,对在外打仗的名将一边嘉赏,一边弹压,还请人去“监督”,左右掣肘,搞的名将都进退两难。
随着战事的进展,孙传庭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剿匪一刻也不能停,关外努尔哈赤已经渐成势力,直指京都。孙传庭有全局意识,知道努尔哈赤想趁内乱杀入京都,于是加快了剿匪的力度,他率领本部军马亲自迎敌,还联络河南等地的明军,想形成合围。但没想到河南的起义军窜起,让孙传庭首尾不顾,十分狼狈。
孙传庭此刻成了大明的“修补匠”,拆了东墙补西墙,搞得元气大伤。这时北方的女真人跃跃欲试,想要趁乱夺取京都。在这样艰难的局势下,孙传庭还是收拾了关中、河南的起义军,给大明立了大功。
眼下大明几百年的基业摇摇欲坠,各地的义军像蝗虫一样越灭越多,公元1638年,以多尔衮为首的清兵直逼北京城,绵延不断的万里长城也并非铜墙铁壁,无力阻止他们的铁骑。
此时,大明朝廷赶紧叫将领回来护驾勤王,卢象昇就被推倒历史的台前。卢象昇也是儒将,并且非常有才能,他却因为战功显著而被崇祯帝猜忌,崇祯帝对他百般忌惮,导致他无法甩开膀子大干一场,最终在巨鹿为国捐躯。
孙传庭临危受命,在京城跟多尔衮作战,就在这种情况下,明廷居然有很多大臣说“议和”。崇祯帝一方面忌讳孙传庭,怕他谋反,一方面又犹豫不定,到底是战是和,孙传庭因为得不到皇帝的支持,一急之下耳朵不好用了,但崇祯帝依然对他不信任。
后来孙传庭被关进监狱,崇祯帝继续玩弄权术,对臣子“恩威并施”那一套,却全然不顾大明基业马上要毁于一旦。卢象昇死了,袁崇焕死了。现在能独当一面的也只有孙传庭了,皇帝和朝臣其实心如明镜似的,现在也只有孙传庭可以一用了。所以孙传庭很快就被放了出来,朝廷用他来对付李自成。
李自成可不是什么纸人纸马,不是轻而易举可以镇压的,朝廷已经是十二万分火急了,孙传庭在紧急的战况下,还制定了一些“与民友好”的政策,希望能挽回民心。但是起义军根本不管老百姓死活,开掘黄河,把开封城淹了,孙传庭处境十分艰难。
他本来要死守潼关,可朝廷一道赦令却让他很苦恼,他要与叛军背水一战,却背负着不被信任的失落,一身英气,万死抵挡,战死在潼关。
很多文官武臣不明白一个道理,朝廷虽说是为万民的福祉,却只是老朱家的天下。作为一个外臣,你太不行,人家说你不堪大用,你太行了,人家防备你,觉得你不怀好意。不仅是崇祯帝,历朝历代很多皇帝都是如此,只不过崇祯帝的心胸更为狭窄罢了。
可惜了孙传庭,这位中流砥柱的人物,抱着深深的遗憾划过大明的夜幕。孙传庭死后不久,大明土崩瓦解。
1643年农历10月初三,大明兵部尚书兼督师孙传庭战死潼关。孙传庭死后,大明朝在关中地区唯一的主力部队悉数向李自成农民军投降。不到半年的时间,北京城被李自成攻破,崇祯皇帝自缢,大明王朝灭亡。《明史》评价:孙传庭死,关内无坚城矣!传庭死而明亡矣!那么,孙传庭的死对大明朝的灭亡真有那么大的影响吗?
孙传庭原本是一介书生,26岁进士及第,授永城县令。这小孙从小一身正气,又年轻气盛,得罪了当时掌权的大太监魏忠贤,只得弃官回乡。1627年,天启皇帝朱由校病逝,由皇弟朱由检继承皇位,是为大明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早就听说了孙传庭的名声,斗倒魏忠贤后,将孙传庭召回朝廷,任吏部验封郎中。由于得到崇祯皇帝的宠信,孙传庭官职像做了直升机一样往上窜,仅仅9年之后,就担任了位高权重的陕西巡抚。
当然了,令人跌眼镜的是,这个位高权重的陕西巡抚,还是孙传庭主动请缨担任的。因为但时陕西境内已经发生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闯王高迎祥已经占领了数十座州府,没有人敢去任职。
这孙传庭也是个军事奇才。从北京远赴陕西履职后,数月不到,在子午谷痛殴农民起义军,俘闯王高迎祥,迫使李自成只能带着残兵败将在川、甘、陕山区里面打游击。次年,又在兄弟部队的配合下,击败农民起义军首领圣世王、瓜背王、一翅飞、镇天王等一干乌合之众,稳定了风雨飘摇的关中地区,成为明末最出色的军事统帅。
1638年,自以为兵强马壮的闯王李自成率数万农民军来攻陕西重镇潼关,孙传庭与名将洪承畴密切配合,在潼关南打了个漂亮的伏击战。此战李自成几乎全军覆没,只剩18骑随同李自成逃出生天。正当陕西剿匪工作形式一片大好,孙传庭等人准备对李自成等农民军发起致命一击时,崇祯皇帝却一纸调令,将在陕西的主力部队调往了辽东。
1638年8月,后金趁大明朝主力部队在后方围剿农民军的空隙,对边关发动了袭击,攻破了长城,大有一举拿下山海关,问鼎中原之势。崇祯皇帝无奈,只得将孙传庭、洪承畴等大军调往辽东边关。
孙传庭到了北京以后,和主和派的杨嗣昌及监军中官高起潜产生了矛盾,为了阻止孙传庭的战略计划,杨、高二人设计不让崇祯皇帝接见孙传庭,非但如此,还奏请将孙传庭带来的陕西军留在蓟辽守卫边关。
孙传庭大怒,质问杨嗣昌道:"秦军留守边关,则贼势必涨,此是代贼撤兵。"杨嗣昌置之不理,奏请朝廷任命孙传庭总督保定、山东、河南军务。孙传庭手里无兵,光杆司令一个,自然不愿意上任,再次上疏请求觐见崇祯皇帝无果后,称病告休。
孙传庭的行为给政敌找到了攻击的口实,几道污蔑的奏疏上去,崇祯皇帝就以称病推托,要挟朝廷的罪名把孙传庭给抓了起来,关进大理寺监牢待审。
孙传庭在监狱里一关就是3年。虽然因为不少大臣的仗义执言,并没有被处死,但是孙传庭在监狱里的这段时间,关中政局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是农民军李自成部坐大,原本在1638年受到孙传庭的毁灭性打击以后,李自成已经元气大伤,残余武装不过数千人,翻不起什么大浪。
却不想1640年河南发生了大旱,饿殍千里,李自成率部进入河南,数天内就有几十万饥民投诚,势力骤然变大。在加上另一支农民军张献忠部也率众数万复反,大明朝关中地区战乱不断,江山岌岌可危。崇祯皇帝任命的军事统帅熊文灿、杨嗣昌多次败于农民军之手,丧师失地,京师震动。
1642年2月,无人可用的崇祯皇帝从大牢里提出了孙传庭,恢复其兵部右侍郎的头衔,让其率一支部队去解开封之围。孙传庭还在半路上,开封城就已经被李自成攻破,陕西巡抚兼陕西三边总督汪乔年被擒杀。于是崇祯皇帝改任孙传庭为陕西巡抚兼陕西三边总督,火速上任剿匪。孙传庭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奉密旨处死了消极避战的陕西总兵贺人杰,给士气低落的官军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1642年5月,孙传庭与李自成大战于朱仙镇,官军大败,河南军基本上全军覆没。同年10月,孙、李又进行了著名的柿园之役,此战官军先赢后输,孙部损失副将孙枝秀及数千精锐,只得退回陕西。为什么拥有大明朝最强大的野战部队,孙传庭还一再失利呢?
究其原因,还是和几位军事主将不合有密切关系。当时孙传庭手下有7个省的军队,分别是侯恂(主将左良玉)的湖广兵、杨文岳的保定兵、白广恩的陕西兵、孔贞会的四川兵、刘泽清的山东兵、朱大典的南京兵,陈永福的河南兵,总人数超过15万,而且都是征战多年、武器装备精良的主力部队。
但是在这些军事主将当中,左良玉贪生怕死,消极避战;白广恩和副手高杰相互拆台,互不相助;河南总兵陈永福治军不严,不能贯彻执行孙传庭的军事命令。这些综合原因导致了大明朝和李自成军决战的汝州之战失败。
1643年5月,为了彻底击败李自成,崇祯皇帝升孙传庭为兵部尚书,兼四川、河南总督,将大明朝在中原地区的最后一副家当托付给孙传庭。由此孙传庭也正式迈入督师的行列。崇祯皇帝升了孙传庭的官,也下放了兵权,但是提出一个苛刻的条件,就是要孙传庭速战速决。
现在的很多学者都认为正是崇祯皇帝的催促,导致粮草不继的孙传庭战死,最后导致大明王朝灭亡。但是从很多历史典籍的记载来看,崇祯皇帝当时确实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辽东战事一败再败,蓟辽总督洪承畴降后金,再加上国内天灾人祸不断,财政告罄,已难以为继,如果不让孙传庭提前与李自成决战,可能过不了3个月,就因为钱粮枯竭外族入侵而亡国了。
让孙传庭与李自成迅速决战,战胜李自成后再回头抗击后金,才能使大明朝转危为安,崇祯皇帝的战略设想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反正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孙传庭不折不扣的执行了崇祯皇帝的命令,率领10万大军出潼关,与李自成决一死战。
得知孙传庭出潼关找自己决战,李自成也做了相应的军事部署,放弃了已经占领的部分城池,收缩兵力,打算将缺少粮草的孙部引诱到河南中部决战。
1643年8月,孙传庭在农民军叛将的指引下,攻陷了农民军家眷安置地唐县,并将这些农民军家眷斩杀殆尽。9月,破汝州,擒杀李自成任命的汝州州牧陈可新。表面看起来,是官军胜李自成军败。
其实不然,李自成早已经获知孙传庭缺少粮草,暗中派大将刘宗敏率1万精骑断了官军的粮道。汝州官军没有后勤补给,又遭受连续7天的暴雨天气,士气一落千丈,根本就无法与李自成军进行决战。
9月23日,在遭受李自成军的连番攻击后,明军军心动摇。孙传庭将主力部队转移到南阳,准备囤积粮草后再战。孙传庭走的时候,命令河南总兵陈永福留守汝州,结果孙传庭前脚刚走,陈永福部后脚就发生了兵变,一股脑的逃到了南阳。无奈之下,孙传庭只好汇集重兵,在南阳与李自成军决一雌雄。
南阳决战,攻守双方都排出了强大的阵势。李自成军将近40万人布成了五重阵势:第一重是饥民、第二重是步兵、第三重是骑兵、第四重是精锐骑兵、第五重是家眷。官军虽人数少,但是仗着武器装备精良,首先向李自成军发起了冲锋。
根据幸存的官军回忆,南阳大战一开始也是官军占据了上风,不到一天的时间就攻破了李自成军三重阵势。但是官军攻到第四重阵势时,已成强弩之末,攻不动了,双方形成了相持。又经过一天一夜的鏖战,官军白广恩的火车营招架不住李自成军重装骑兵的冲击,率先溃退。
白广恩部这一退,害惨了与李自成部鏖战的其他部队,阵势瞬间混乱,皆争先恐后的向后逃窜,孙传庭对此一点办法都没有。此战,李自成亲率大军追杀官军四百余里,斩杀官军超过4万人,缴获武器装备数十万件。大明王朝最后的一副家当,被李自成给敲烂了。
1643年9月底,李自成率10万精锐包围了潼关。十月初三,潼关被攻陷,走投无路的总兵官白广恩和陈永福向李自成投降,督师孙传庭战死渭南。孙传庭一死,大明朝在中原地区再没有可以阻挡李自成大军的军事力量。
1644年1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立大顺政权,接着就率军向北京城开进。大顺军一路势如破竹,于同年3月17日抵达北京城外,将都城围了个水泄不通。
1644年4月,大顺军攻入北京城。崇祯皇帝砍杀自己的几个年幼女儿后,又逼迫明熹宗朱由校张皇后及自己的皇后周氏自杀殉国。后带领数百心腹太监妄图突围,失败后,自杀于景山一颗歪脖子树上,大明朝宣告灭亡。
纵观明末的政治局势和战略战况,孙传庭对大明王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故《明史》才有:"孙传庭死,关内无坚城矣!传庭死而明亡矣!"之言。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qubk.cn/view/157076.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