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
夷陵之战的起因,要追溯到赤壁之战以后孙刘联盟的破裂。赤壁之战以前,刘备并没有固定地盘。他先后投靠过公孙瓒、吕布、袁绍和刘表,是个游荡的雄杰。刘备打着刘汉宗室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招牌及个人的才干,在群雄中颇有名气,他们对他都很尊重,但也都不敢重用,怕他得势后,对己不利。刘备原就有勇冠三军、能征善战而又亲如手足的关羽、张飞、赵云为助手。投靠刘表后,在荆州又结识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更加如鱼得水、如虎添翼。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为他策划发展的大局,更增强了刘备“复兴汉室”的信心。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战胜了曹军,刘备得以占有以南郡、零陵、武陵为基础的荆州一部分地区。从此,孙刘联盟就出现了裂痕。
从刘备的角度看,刘与孙联盟共同打败曹军,不能一无所得,故当鲁肃向关羽索还三郡时,关羽对鲁肃理直气壮地说:“乌林之役,左将军身在行间,戮力破敌,岂得徒劳,无一块土,而足下来欲收地邪!”拒绝归还三郡。鲁肃则反驳说:“不然。始与豫州觐于长阪,豫州之众不当一校,计穷虑极,志势摧弱,图欲远窜,望不及此。主上矜愍豫州之身无有处所,不爱土地士民之力,使有所庇荫以济其患;而豫州私独饰情,衍德堕好。今已藉手于西州矣,又欲翦并荆州之土,斯盖凡夫所不忍行,而况整领人物之主乎!”关羽无话可答,而以散会了事。会后由于鲁肃、诸葛瑾以联盟抗曹为重,从中斡旋,双方达成协议,“遂分荆州,以湘水为界,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吴,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汉”。对于这一协议,清代学者赵翼认为“最为平允”,其实这只是双方暂时妥协的结果,特别对吴国来说,并不心甘情愿;而对蜀国来说,也并不想就此罢休,还想继续扩张,这就埋下了吕蒙偷袭荆州、刘备东征孙吴的祸根。
刘备在进入四川后,让关羽镇守荆州是一大失策。从军事角度讲,关羽留镇荆州,对北方的曹魏确实起到了威慑作用,但从吴蜀联盟及协调内部关系角度讲,却有很大的副作用。关羽个性傲慢、心胸狭窄、刚而自矜、目空一切,颇少容人之量。如马超来降,受到重用,关羽心有不平,就写信问诸葛亮:“超人才可谁比?”诸葛亮知道关羽“护前”,故回信说:“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关羽接到信后非常高兴,并把诸葛亮的信拿给宾客们看,以炫耀自己。再如黄忠立功于定军山,刘备欲任命黄忠为后将军,诸葛亮对刘备说:“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诸葛亮能说出这样的话,说明他对关羽的性格非常了解。后来由于刘备对关羽亲自作了解释,黄忠才得以就任后将军。
以上两例都属于刘备集团的内部问题,只要关羽、马超、黄忠之间不耿耿于怀,尚无大碍。但关羽镇守荆州,面对的是敌国曹魏和盟国东吴,如果关羽还是刚愎自用、盛气凌人,就可能破坏与盟国的友好关系或被敌国所利用,那么问题就十分严重了。本来蜀汉占有荆州三郡,东吴并不甘心,关羽镇守荆州,孙权更感到恐惧,为了稳定与蜀联盟关系,孙权欲与关羽建立姻亲关系,遂“遣使为子索羽女”,关羽如不同意,本可婉言谢绝,但高傲的关羽却恶语伤人,“骂辱其使,不许婚”。
汉建安二十四年七月,关羽出兵北伐,攻下曹魏占据的襄阳,并围攻樊城。八月大霖雨,江水暴涨,平地数丈,魏将于禁所率领的七军皆没,于禁投降,曹魏另一将领庞德不降被杀,曹军大败,许昌以南,群情骚动,陆浑民孙狼接受关羽印信,表示归附,关羽“威震华夏”。曹操准备迁徙许都,“以避其锐”,司马懿反对迁都,而说:“关羽得志,孙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曹操接受司马懿的意见,遂派使臣与孙权联系。
关羽北伐时,孙权曾表示愿意出兵支援,但又下令吴军缓慢行动,同时又遣使向关羽表示歉意。这反映出孙权既不愿意看到关羽北伐胜利,又不想破坏孙刘联盟关系的矛盾心理,关羽对此应该是心知肚明,本可以虚与委蛇,以争取孙权不倒向曹操,但关羽完全不顾大局,不讲外交策略,而忿吴军淹迟,面对吴使骂道:“貉子敢尔,如使樊城拔,吾不能灭汝邪!”孙权得知关羽欲灭吴的话,即下决心除掉关羽。其实驻军陆口的吴虎威将军吕蒙,与关羽分土接境,早就对孙权说过,“羽素骁雄,有兼并之心,且居国上流,其势难久”。但孙权考虑到与蜀联盟关系,并没有与关羽决裂,现在听到关羽有灭吴之意,遂与吕蒙商量铲除关羽的计划。吕蒙对孙权说,关羽北伐,仍留重兵于南郡,目的就是防备我的偷袭,现在我可以称病离任以解除关羽的疑虑。孙权问:谁接替你?吕蒙说:“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而未有远名,非羽所忌。”孙权遂任命陆逊为偏将军、右部督,接替吕蒙。陆逊至陆口,遂与关羽通信,表示坚持同盟,“共奖王纲”,并有“谦下自托之意”。此举果然骗过了关羽,关羽于是把南郡驻军调至樊城前线,使后方空虚。孙权遂一方面给曹操去信,表示讨关羽自效;一方面命吕蒙自寻阳出发,尽伏其精兵于大船之中,伪装商人白衣摇橹,昼夜兼行,尽缚关羽所置沿江守候之卒,关羽对吴军偷袭一无所知。当时驻守在江陵的守将糜芳、驻守公安的守将傅士仁,因受关羽轻视,在关羽北伐时,供给军资不积极,引起关羽震怒,关羽曾扬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惧。”当吕蒙军至荆州、公安,糜芳、傅士仁皆开城门投降。吕蒙军进入江陵后,军纪极严,“尽得羽及将士家属,皆抚慰。约令军中不得干历人家,有所求取”。有一军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铠”,而被处斩,使“军中震惊,道不拾遗。蒙旦暮使亲近,存恤耆老,问所不足,疾病者给医药,饥寒者赐衣粮,羽府藏财宝,皆封闭以待权至”。吴军兵不血刃占领了荆州,关羽军的将士得知其家属安居无恙,所以皆无斗心。关羽听说南郡已破,遂“西保麦城”,“权命朱然断其径路,获羽及其子平于章乡,斩之,遂定荆州”。
孙权偷袭荆州,背叛盟友,在道义上应受谴责;糜芳、傅士仁开城门投降,纯属叛变,应被钉在耻辱柱上;但关羽的傲慢言行、不知团结盟友和部下,也难辞其咎;刘备用人不当也应该有所自责。孙权在取得荆州南部之后,荆州北部则仍被曹魏占领。孙权虽表面上归附曹魏,但他深知如不与蜀汉联合,仍有被曹魏吞并的危险,故在袭杀关羽之后,曾派使者向刘备表示愿意和好,均被刘备拒绝。刘备不顾大局,执意要为关羽报仇,遂发动了夷陵之战。
二、夷陵之战经过
在关羽失去荆州之后,刘备在四川已站稳脚跟,孙权占有江东,曹魏占有北方,三国鼎立之势已经形成。汉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病死于洛阳,至十月,其子曹丕即篡汉称帝,建立曹魏中央政权,都洛阳。魏黄初二年四月,刘备在成都听说汉帝已死,遂也即位称帝,以汉正统自居,史称蜀汉,都成都。同年八月,孙权称吴王,并将国都由公安迁至鄂县,改名武昌。应该说此时三国在表面上已各得其所。三国的统治者都应整理内政,稳定局势,发展经济,充实国力,以图远谋。但刘备对失去荆州,并不甘心,对关羽被杀也耿耿于怀,因此,他称帝不到一个月,就要东征东吴,为关羽报仇。当时蜀国的文臣武将都以为时机不对,纷纷谏言劝止,不让他出兵,刘备一概不听。他所信任的四弟翊军将军赵云说:“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薨,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游,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也。”赵云所言,是从大局出发,合情合理,但刘备不听。广汉处士秦宓也谏阻说:“陈天时,必无其利。”刘备不仅不予理睬,还因此把秦宓“下狱幽闭,然后贷出”。此后蜀汉大臣再也不敢谏阻刘备东征了。诸葛亮大概是看到刘备东征的决心,对刘备东征一事并没有明确表态。此时孙权在得知刘备要东征时,就给刘备发来一封信“请和”。刘备则“盛怒不许”。时任吴南郡太守的诸葛瑾也给刘备发来一封信,劝刘备不要东征。他在信中说:“奄闻旗鼓来至白帝,或恐议臣以吴王侵取此州,危害关羽,怨深祸大,不宜答和,此用心于小,未留意于大者也。试为陛下论其轻重及其大小。陛下若抑威损忿,暂省瑾言者,计可立决,不复咨之于群后也。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孰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如反掌。”诸葛瑾虽属吴臣,他讲的道理却是对的,甚至比赵云的谏言更清楚明确。胡三省曰:“诸葛瑾之言,天下之公也。使汉主因此与吴解仇继好,魏氏其旴食乎!”意思是说如果蜀与吴因此和好,曹魏就忧虑得吃不好饭了。可惜刘备不听诸葛瑾的劝阻,使得曹丕最终坐观“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刘备在决心征吴之后,遂命车骑将军张飞率军万人自阆中会江州。在即将出发之前,张飞因虐待部下,被其帐下将张达、范强所杀。张飞被杀,对刘备又是一次重大打击。连失两员大将,军势已被削弱,刘备本应有所收敛,但他一意孤行,于蜀章武元年七月即离他即帝位时间还不到3个月,即亲率4万大军东征孙权,并遣将军吴班、冯羽攻破吴军占领的巫县,而进军秭归,武陵蛮夷也都遣使请兵助战,刘备取得了前哨战的小胜。
孙权知道刘备东征后,遂“以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假节,督将军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恒等五万人拒之”。
孙权选任陆逊为大都督,用人得当。陆逊出身于江东世族,本名议,后改名逊,受过良好家庭教育,他兼文武,21岁入仕,历任东西曹令史,后出任海昌屯田都尉,曾参与讨伐关羽之役,深得主将吕蒙的信任。刘备东征,孙权深知陆逊可身当重任,又因他“春秋方壮,威名未著”,可以蒙蔽刘备,使他轻敌、上当。在陆逊率军抵达夷陵时,刘备也自秭归率军进至夷陵界以击吴军。治中从事黄权为保证蜀军安全,向刘备建议:“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尝寇,陛下宜为后镇。”这是非常稳妥的建议,刘备不仅不听,反而认为黄权干预他的指挥方略,把黄权调为镇北将军,驻守当阳,使督江北诸军。在黄权被调走后,刘备“自秭归率诸将进军,缘山截岭”,驻军于夷陵猇亭,于平地立数十营以挑战。吴国将领都想迎击,陆逊说:“备举军东下,锐气始盛,且乘高守险,难可卒攻,攻之纵下,犹难尽克,若有不利,损我大势,非小故也。”陆逊劝将士要静观其变、等待时机,然后进攻。吴国诸将不理解陆逊的战略,都认为他畏惧蜀军,不敢进攻。刘备见陆逊按兵不动,其计不得逞,乃主动率8000伏兵从谷中出击吴军,陆逊见蜀军伏兵出击,才对诸将说,原先不让你们迎击,就猜想到蜀军必有阴谋巧计。但吴国将领还是不大信服。
陆逊在夷陵与蜀军相持有半年之久,已摸清蜀军底细,有了胜利把握,遂给孙权上疏说:
夷陵要害,国之关限,虽为易得,亦复易失。失之,非徒损一郡之地,荆州可忧。今日争之,当令必谐。备干天常,不守窟穴,而敢自送,臣虽不材,凭奉威灵,以顺讨逆,破坏在近。寻备前后行军,多败少成,推此论之,不足为戚。臣初嫌之水陆俱进,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无他变。伏愿至尊(孙权),高枕不以为念也。
陆逊在给孙权的上疏中,认为刘备舍船就步,处处为营,是最大的失策,他正想从这两个漏洞中彻底打败刘备。
蜀章武元年闰五月,陆逊准备对蜀军作试探性地进攻,遭到诸将的反对,诸将都说要攻早就该进攻,现在蜀军已深入五六百里,相持已有七八个月,其要害已被固守,攻击必不利。陆逊却说:“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掎角此寇,正在今日。”于是他下令先攻一营,不利,诸将都说:这是白白送死。陆逊却高兴地说,我已知道破敌之术了。于是他又命令全军各持一把茅,欲以火攻取胜。全军遵命,同时俱攻,破蜀军40余营,斩蜀将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杜路、刘宁等投降。蜀军土崩瓦解,死者数万,刘备夜遁,“驿人自担烧铙铠(乐器、铠甲)断后,仅得入白帝城”。这一战,蜀军“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清代学者王夫之说:“国之精锐,尽于夷陵。”刘备不顾大局,坚持东征,给蜀国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
三、夷陵之战评议
第一,从时间上讲,刘备是在魏黄初二年四月称帝,五月就想征吴为关羽报仇,时间过于紧迫。如从实际情况出发,他首先处理的任务应该是内政,故群臣上下都知道不应东征。但刘备一意孤行,不听谏阻,甚至囚禁反对东征者。赵云提出过谏阻,就不让赵云随征。张飞肯定是同意东征的,就命张飞率军万人自阆中会江州。但在出征前张飞被杀,军中又失去一员猛将,此时刘备就应该有所警惕,但他不顾一切,仍于七月亲自率军东征。
第二,从地点上来讲,从成都至夷陵,多丛山峻岭,进军困难,虽有长江顺流之便,但蜀居上游,易进难退,所以当刘备从陆路进军时,只能“缘山截岭”,才至夷陵猇亭安营扎寨。刘备最不应该的是放弃水陆并进的战略,而弃船登陆、设置几百里连营。黄权建议愿为前驱为他探路,刘备拒而不听。可惜,夷陵草木繁盛,易于火攻,刘备陆地扎营,又不重视防备,因此大败,这是刘备昏聩所致。
第三,战术的失误。刘备既然决定东征,就该利用身处上流之优势,居高临下,率4万大军水陆并进,向前猛攻,打东吴一个措手不及。从陆逊给孙权的上疏中可知,陆逊最怕的也是蜀军水陆并进的战术。谁知刘备自秭归兵抵夷陵之后,则是舍船登陆,把军队散开,沿江岸扎营四五十座,与吴军相持半年有余。
第四,夷陵之战彻底破坏了吴蜀联盟。孙权偷袭荆州,关羽被杀,孙刘联盟已被破坏,这对诸葛亮《隆中对》中的战略部署是一次沉重打击,不仅使“跨有荆、益”的计划失据,也使两路出兵北伐的战略落空。不过,吴国为了共同抗曹,仍想与蜀维持表面的联盟关系,故在取得荆州南郡后,曾派使者向蜀请和,但被刘备拒绝。这次夷陵之战完全是由蜀国挑起的,彻底破坏了吴蜀联盟,孙权对蜀国再也不抱任何希望,只能是被动应战。但其应对的策略非常得当,孙权选陆逊为大都督,是知人善用,陆逊足智多谋、文武兼备、英勇善战,且有指挥才能。因他声名尚未远播,知道他的人很少。他曾以此骗过关羽,帮吕蒙夺取了荆州。夷陵之战,他又骗过了刘备。直到夷陵大败,刘备仍不反省,他说:“吾乃为陆逊所折辱,岂非天耶!”仍不承认智不如人,这与项羽乌江战败时所说的“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一样的糊涂。
关于陆逊以火攻计大败刘备,本为计之上策,但也有人不以为然。《三国志集解?吴书?陆逊传》注引钱振锽曰:“陆逊破先主无他奇策,只令军士各持一把茅耳。意先主连营,皆伐山木为之,故易火,若土石为之,逊其如之何?”钱的意思是说,刘备的连营是伐山木构造的,故易燃烧,如果是用土石构建的,陆逊就没办法了。这是不懂战术的滥言。军事行动变化无常,作为一位指挥官,他必须有随机应变的能力,难道刘备不以山木构建营房,陆逊就一筹莫展了吗?看起来钱公比刘备还轻视陆逊,如果要他率兵与陆逊对阵,恐怕他败得比刘备还要惨。
夷陵之战以吴胜蜀败而告终,吴蜀联盟也彻底破裂。战后孙权派使者至白帝城向刘备求和,刘备自知蜀国已无力与吴国对阵,只好允和。但是和解只是答应双方不战,与联盟不同。联盟是要求双方一致对敌。此时吴国已对蜀国失去信心,故不提双方恢复联盟。蜀国因吴国已向魏称臣,也不能与吴国重建盟国关系。实际上吴、蜀都需要双方联盟以抗魏。因这次吴蜀联盟破裂是蜀国挑起的,要恢复双方的互信,蜀国必须先有动作。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qubk.cn/view/172921.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