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宝宝腹泻开始,就可以口服足够的合适的液体以预防脱水,且应该包括至少一种含盐液体。
●母乳喂养的宝宝应继续母乳喂养,并且增加喂养的频次及延长单次喂养的时间。混合喂养的宝宝,应在母乳喂养基础上给予口服补液盐(ORS,首选)或其他清洁饮用水。
●人工喂养的宝宝选择ORS或以食物为基础的补液,如汤汁、米汤、面汤、糖盐水(接近眼泪水的咸度即可)、不含糖的新鲜果汁、酸乳饮品或清洁饮用水,以各种汤类为首选。
●建议在每次稀便后补充一定量的液体(<6个月者,50ml;6个月~2岁者,100ml;2~10岁者,150ml;10岁以上的孩子能喝多少给多少,直到腹泻停止)。
●应注意的是,水、果汁、提神饮料、运动饮料和软饮料一般含钠、钾较低而含糖量高,因此在补充脱水患儿丢失的水、电解质方面,效果均不及ORS。
急性腹泻病宝宝能进食后即予以补锌治疗,>6个月龄的宝宝,每天补充元素锌20mg,<6个月龄的宝宝,每天补充元素锌10mg,共10~14天。
元素锌20mg相当于硫酸锌100mg,葡萄糖酸锌140mg,甘草锌200mg。
腹泻时补锌,是考虑到锌在细胞生长和免疫功能方便起着核心作用。补充锌,可以缩短腹泻的病程、减轻腹泻的严重程度和降低脱水的危险。
(1)有严重呕吐的宝宝可暂时禁食4~6小时(不禁水),4~6小时后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的原则,尽快恢复宝宝在腹泻之前一直有在吃的正常饮食(包括母乳)。
母乳喂养的宝宝应继续母乳喂养,但需注意乳母的饮食,尽量避免油腻、高脂、高糖饮食及容易致致敏食物,按需哺乳,并可增加哺乳的次数和每次哺乳的时间。●<6个月的混合喂养的宝宝应该增加母乳喂养。
●<6个月的人工喂养的宝宝可继续喂配方乳,至少每3个小时喂一次,所谓的用于腹泻宝宝的特殊配方奶粉不应常规使用。
●>6个月的宝宝可继续食用已经习惯的日常食物,如粥、面条、稀饭、蛋、鱼末、肉末、富含钾的新鲜椰子汁和新鲜果汁等。
(2)尽量鼓励宝宝进食。如进食量少,可增加喂养餐次,每3~4个小时可安排进食1次,因为宝宝少量多次喂养比大量少次喂养的耐受性更好。
(3)对继发于急性腹泻的感染后乳糖不耐受症患儿,母乳喂养者应继续母乳喂养,除非有臀部表皮脱落或不能维持体重增长配方奶喂养者应使用不含乳糖的配方奶喂养3~4周再过渡到普通配方奶。
病毒性肠炎(如秋季腹泻)常有继发性双糖酶(主要是乳糖酶)缺乏,对疑似的可暂时给予改喂豆奶、淀粉类食品,或低(或去)乳糖配方奶粉,时间1~2周,腹泻好转后转为原有喂养方式。
(4)避免喂食含粗纤维的蔬菜水果以及高糖、高脂食物,避免予含糖饮料(包括一般的市售果汁、甜茶、汽水、可乐等)、运动饮料、未稀释的果汁或提神饮料,以及一些有刺激性的、利尿或通便的液体如咖啡、某些药茶或冲剂等。
(5)腹泻停止后,逐渐恢复营养丰富的食物,并每日加餐1次,至少持续2周。如果宝宝营养不良,在宝宝体重恢复正常前,应一直给予额外的进餐次数。
(6)过敏性腹泻:以牛奶过敏较常见。这类患儿要避免食入过敏食物,或采用口服脱敏喂养法,不限制已经耐受的食物。婴儿通常能耐受深度水解酪蛋白配方奶,如仍不耐受,可采用氨基酸为基础的配方奶或全要素饮食。
●注意宝宝的腹部保暖。患有腹泻的宝宝,肠蠕动本已增快,如腹部再受低温刺激则肠蠕动更快,容易加重病情。
●注意保护好宝宝的臀部,及时清洁,避免宝宝臀部皮肤发生破溃。宝宝用过的便具、尿布以及被污染过的衣物、床单,都要及时清洗并进行消毒处理。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感染所致,也可能是服用了抗生素治疗导致。
主要由于喂养不当、牛奶或大豆制品过敏、乳糖不耐受、气候突然变化所致。
长期腹泻时,会影响肠道对营养的吸收,出现营养不良表现:
1.由于消化吸收的障碍,蛋白质及其他造血原料的吸收减少,可引起贫血,出现指甲、手掌、皮肤以及口唇和睑结膜等处颜色苍白、疲倦乏力、头晕耳鸣,注意力不集中等贫血症状,浮肿等。
2.各种营养物质的缺乏,使机体对传染病及各种感染的抗病能力减弱,炎症容易扩散,也可使组织再生及外伤愈合能力减弱,受伤后伤口不易愈合。
3.腹泻会直接导致肠道对水分的吸收减少,使机体丢失大量水分和电解质。如果丢失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出现相应的机体功能紊乱,如缺少钾元素时,可出现心跳不正常、全身软弱无力等症状。
如果宝宝病情未好转,或出现下列任何一种症状,须及时送医院:
●腹泻剧烈、大便次数多或腹泻量大。
●不能正常饮食。
●频繁呕吐、无法口服给药。
●发烧:<3个月的宝宝体温>38℃,3~36个月宝宝体温>39℃。
●明显口渴,发现脱水体征,如眼窝凹陷、泪少、黏膜干燥或尿量减少等,神志改变,如易激惹、淡漠、嗜睡等。
●粪便带血。年龄<6个月(并发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矿物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等)、早产儿,有慢性病史或合并症(如合并有肺炎、败血症、尿路感染和中耳炎等)。
●所有重度脱水宝宝和经1小时的尝试后仍拒绝口服补液的中度脱水宝宝均应送往医院。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qubk.cn/view/107305.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